靜脈曲張是靜脈系統最重要的疾患,也是周邊血管疾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最近的報告發現於英國倫敦37-70歲人,17%男性與31%女性有靜脈曲張。而日本的報告,男與女的比率也是1:3。靜脈早張多發生在下肢,下肢靜脈曲張主要指因原發或次發性淺靜脈及隱靜脈系壁擴張,或瓣膜關閉不全所致的靜脈蜿蜒而曲張的狀態。原發性靜脈曲張多發生在大隱靜脈。小隱靜脈亦可能發生。雖然其有家旅性,仍多發生於持久從事站立工作、體力勞動或多產的婦人骨股靜脈阻塞而致下肢靜脈出口阻力增加,導致下肢靜脈高壓及靜脈瓣膜閉鎖不全,或是瓣膜沾黏而無法防止血液逆流而致一連串的病變。疾病早期很少有症狀,長期以後會因靜脈滯血而引起皮膚營養性變化。
概論
一、生理病理及危險因子
臨床上,下肢靜脈系分為三部分,(1)深靜脈 (2)交通系 (3)淺靜脈系。淺靜脈系包含大、小隱靜脈。大隱靜脈分佈於內踝、小腿內側直到鼠蹊。而小隱靜脈則分佈於小腿外側進入膝膕靜脈。深靜脈系包括腓腸肌內的無名靜脈、膝膕靜脈、股深及股淺靜脈以及腸骨靜脈。交通系則聯繫深淺靜脈系。靜脈系有單向瓣膜存在,以導向血流由下而上,由淺而返回心臟。此三系統的病變是息息相關,很難而不相干的,而每個系統的疾患卻需以不同的模式來治療。
水往低處流,但我們站著的時候靜脈要回到心臟,它是往高處流,這就違反了自然的原理;此時就靠靜脈血管裡的瓣膜,瓣膜就好像水閘一樣,當閘道關閉使血液不會倒流,而肌肉一收縮就會壓迫血管,擠壓血液往前行。但如果瓣膜關不緊的時候,血液就會倒流,這一倒流時,下面的靜脈負擔變重,負擔過大時靜脈管壁就往旁邊腫脹起來,這種靜脈管壁的不正常擴張就造成靜脈曲張。愈底下的靜脈負擔愈重,所以靜脈曲張在小腿最常見,但其他部位像大腿,甚至手臂都可能發生。
二、症狀及徵象
下肢靜脈曲張大多發生在大隱靜脈,也有大、小隱靜脈同時發生曲張的,單獨小隱靜脈發生曲張的很少見。深部靜脈因位置深,有包圍的肌肉起收縮及支持作用,所以不易發生曲張。患者常因站坐久了,血液淤積在下肢,妨礙清除組織代謝後廢物的效率,刺激組織而出現痠、脹、癢、麻、灼熱、刺痛感或沉重感症狀,有時將腿放平或抬高會改善。臨床上可見大腿或小腿皮膚冒出紅色或藍色、像是蜘蛛網、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樹瘤般的硬塊結節。兩腿粗細不一,靜脈曲張那條腿比較粗腫。足踝皮間色素沉著、潰爛,甚至因為搔癢抓破皮造成潰瘍,出現鬱積性皮膚炎。
臨床診斷
一、病史
造成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是要有環境讓它表現出來,比較容易發生靜脈曲張的人,譬如長久站立工作的人,像有些站櫃的人或是老師、理髮師、電梯小姐、衛兵或廚師;或是基因有問題的像有家族史的,或是年紀大了的老人家;還有就是女性,像是懷孕期間,或是口服避孕藥的人,會受藥中的黃體素荷爾影響的;體重太胖的人也有可能造成靜脈曲張,一般以靜脈瓣膜閉鎖不全的最多。
二、理學檢查
檢查靜脈曲張的目的在確定高壓的深靜脈漏入淺靜脈的部位,因為確切的治療方法就是要阻斷漏入的源頭。在做下肢理學檢查時,應先評估動脈系統的情形。任何動脈的疾病應先診斷治療,否則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可能使動脈疾病更惡化。
A.臨床方法:
傳統的臨床檢查,令病人仰臥或直立觀察腿部,加作止血帶試驗,以評估疾病的範圍,確定隱-股靜脈和隱-膕靜脈的瓣膜功能是有價值的,但與更科學的檢查相比,用以評估膝下穿通支功能不全時,其可靠性較差。觸診靜脈時,令病人咳嗽,常發現有咳嗽衝擊感,這可證實從指頭觸診部位到胸部的靜脈有瓣膜閉鎖不全。若在大腿高位作靜脈叩診時,而可在低位處產生可觸的衝擊,則表示在這兩個位置之間的靜脈有瓣膜閉鎖不全。
B.止血帶試驗(Trendelenberg test)
將肢體抬高以排空靜脈血,並用止血帶結紮腿部,然後令病人站立,只有在淺、深靜脈間穿通支功能不全的情況下,才會見到止血帶以下的靜脈迅速被充盈。故用多根止血帶,就可能檢查出功能不全的穿通支的大概情形。
治療
一般如果沒有感覺不適,靜脈曲張也未必需要治療,但最要注意的是在異常曲張的靜脈中產生血塊,血塊有時會隨靜脈血液流動,由下腔靜脈流經心臟到肺臟後造成肺栓塞,病人會感覺很喘,呼吸困難或胸部疼痛,這有致命的危險。對大部分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患者,定時抬高患肢,加上彈性襪壓迫治療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療方法。無症狀的靜脈曲張及為了美觀的患者可作雷射治療或硬化劑注射治療。無論是採取彈性襪壓迫治療、血管雷射治療、硬化劑注射治療或是手術治療靜脈功能不全,都得先教育患者有解剖及生理上的瞭解,使其瞭解肌幫浦的重要性,以及抬高患肢超過心臟,可以幫助血液回流,避免術後再發或病情更惡化。更重要的患者必須了解所有這些治療方法都只是治標性的。
一、壓迫治療法(compression therapy)
壓迫治療法是使用彈性襪,利用外在的壓力來減少運動時產生的水腫。Conrad Jobst 醫師自己靜脈曲張的困擾,偶然發現在游泳池中他的症狀會減輕,所以想出利用有壓力差彈性襪來治療患者。彈性襪的壓力差,在足踝部最大,往上逐漸減少其壓力。理想的壓力應是:站立時為80~90mmHg,坐時50~60mmHg,躺時為0。提高患肢,超過心臟的水平,是消除症狀的標準方法。此方法有三點好處:1.將靜脈壓中,重力一項消除。2.加速水腫液的吸收。3.防止靜脈高壓。在足踝的壓力是隨著不同的病情而有所改變。輕度靜脈曲張患者只要20~30mmHg的壓即可,中度者則需50~60mmHg的壓力,通常只需要穿及膝彈性襪即可。彈性襪需得在清晨尚未起床時穿著,一直到夜間上床後再脫掉。如果患者因為靜脈高壓而致潰瘍,有一種Unna’s paste boot可以輔助治療,加上教育患者瞭解疾患的病理生理變化及抗生素和適量的利尿劑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雷射治療
A.血管外雷射或脈衝光
和去除斑點的雷射美容原理一樣,只針對微細的蜘蛛狀靜脈曲張,常需數次療程才有效。
B.血管內雷射或radiofrequency治療
曲張的血管大的可用血管內雷射治療。做法是在膝蓋內側做一個約0.3公分切口,以超音波導引定位,放入極細的光纖導管,找到患處,用雷射光束燒灼,阻斷曲張的靜脈血流。此項治療傷口小、組織傷害小、病患不需住院,恢復快。但手術併發症及復發率,仍有待評估。
三、硬化劑治療
是將高張性溶液(例如高濃度生理食鹽水或3%的Sod. Sotradecol Sulfate)注射到曲張的靜脈,破壞血管內膜,使其封閉癒合後消失。做法是先要患者站立,將曲張的血管以色筆描出,然後平躺,以0.5ml的藥劑,經25號針頭注入排空的靜脈裏,立刻以紗球壓住注射過的地方,再覆以2×2紗布,最後以彈性繃帶覆上最少一週,要注意者,勿將藥齊注射到靜脈外,而造成皮膚的傷害。但硬化劑治療的復發率很高,五年高達60%,此項治療最常見的併發症是皮膚的色素沈著,此外也可能發生靜脈血栓、靜脈血管炎、甚至皮膚潰爛。
四、手術治療
手術是靜脈曲張最有效,復發率最低的積極療法。靜脈曲張手術治療一般說來,5年復發率低於15%。術後可能的併發症包括出血、皮下血腫、靜脈血栓、表淺神經受傷、股靜脈損傷、甚至皮膚爛。
A.隱靜脈摘除手術
施行高位結紮並抽除大隱靜脈,首先沿鼠蹊部作一5到7公分的切口,股動脈搏動點為上一切口之外三分之一處。以自動撐開器撐開切口,有3到5枝大隱靜脈分枝(淺腸骨反迴枝,淺外陰枝,淺腹枝及內外側皮枝)必須各個分開截斷,以免將來復發。然後於股卵圓孔處找到大隱靜脈股靜脈交界處,截斷大隱靜脈。結紮切勿太深以免股靜脈狹窄。然後在足踝內側,脛骨內突前側1公分處作一橫切口,約一公分長,將隱靜脈分出並截斷,遠端結紮。通條由近端進入隱靜脈,向上穿通整個大隱靜脈,由鼠蹊部通出。要注意,勿將通條送入深靜脈或是進入曲張靜脈或穿通枝內。當通條無法上通時可以於不通處作一小切口,找出大隱靜脈再穿入,以貫通全枝。在抽除大隱靜脈之前,可以先切一些小傷口,摘除曲張的靜脈或是血栓塊。亦可以壓迫結紮法消除曲張靜脈。上好彈性繃帶後再抽除大隱靜脈,可以減少出血。所有的切口,以可吸收的線縫合,整個下肢再覆以彈性繃帶,完成手術後第一天,即應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大約3~7天出院,但仍需著一段時間彈性襪。
B.筋膜下穿通支結紮術(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 SEPS)
對於有些嚴重靜脈曲張合併有潰瘍者,手術切除並不容易。以往可採用Linton氏手術(Linton’s operation)。方法是於腿部內側做一縱長的傷口切開,於筋膜下將功能不全的穿通枝做結紮。因傷口大不易癒合,目前大都採用內視鏡方法行筋膜下穿通支結紮術(SEPS),傷口小且組織傷害小。
術後照顧
靜脈曲張為一不可逆的現象,一旦發生了靜脈曲張,人體沒有辦法進行自我修復,上述的治療基本來說是治標或部分治本的。然而可藉由保守治療的方法來預防術後靜脈曲張的再發及減輕症狀。保守治療的方法包括了使用彈性襪、運動、物理按摩治療、飲食及生活作息的改變。控制體重,減輕下半身負荷。低衝擊性的運動如走路、游泳、腳踏車除了能改善循環外,還能降低新的靜脈曲張發生的速率。在飲食方面,應多吃高纖、低脂訪飲食及加強維他命C、E的補充。在日常生活方面,則需要避免服用避孕藥,避免穿著過緊的衣物及高跟鞋,翹二郎腿及避免久坐或久站。每天睡前將腿抬高至高於心臟的位置一段時間,睡覺時可側睡左邊以降低骨盆腔靜脈的壓力。抽菸會使得血壓升高及動、靜脈受損,靜脈曲張的病人應立即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