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24 自我表達是否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一個存在內心很久的問題
profile photo
趙玴祥
經由這個寫作經驗,我發現了自我表達是人類的一個基本需求。它就像食物或擋風遮雨的處所一樣,是我們生存的關鍵要項。我們必須有能力分享人生故事——從學校發生的小事到我們關於生命的宏大理論。—— 《打造第二大腦》, Tiago Forte
我們真的需要自我表達嗎?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荒謬。 會問這個問題是,在現在我的工作如此疲憊的狀況下,我似乎感受到我的內心裡,仍有一股自我表達的慾望,不論是經營Instagram、部落格寫寫文章,我都感覺到我有股渴望,希望能傳達來自「我」的訊息。 在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社交媒體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甚至自己吃的每一餐。 我提出來的疑問是: 自我表達是我們的基本需求嗎? 而又是為甚麼,我們會有這樣的需求呢?

表達的原始衝動

早期人類社會中,有一個相當驚人的發現:洞穴壁畫。這是我相當喜歡的意象,在遠古以前,人類就開始繪畫,在牆壁上刻出動物、狩獵場景、甚至是神祕的符號,在生存之上,他們在紀錄、在創造、在表達--他們不需要這些畫來填飽肚子,但他們還是畫了。
為什麼呢?我猜想有兩種原因
1. 社交回饋刺激傳遞訊息,讓人類的生存可以延續下去。 早期的人類表達行為可能在社會演化中形成了某種社交回饋系統——那些願意分享知識的人,因為能為部落帶來生存優勢,自然獲得了尊重、食物甚至安全保障。社交回饋讓表達成了一種有價值的行為,也許還讓我們的大腦因此受到了「獎勵」。在這裡,表達成了有利於生存的行為。 2. 某種內在需求,迫使他們去創造這些東西。 在一個混亂,生存充滿困難的世界,他們需要一種力量,來對抗不確定性。於是神話誕生,他藉由這樣的媒介,來理解自己的處境、來反映世界,甚至來找到一些心理上的歸屬感,這樣的創作使人心裡安定,更可以找到生存的原因與自我的認同。

表達的意義

所以自我表達的意義,是為了得到社交回饋或是內在需求?
當人類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內心的孤獨感似乎也與日俱增。即便人際之間的交流技術不斷進步,孤獨感卻成了很多人表達的動力來源,現代社交媒體成了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的每一次表達都能迅速獲得回應。回饋從實體的物品變成了數字化的「愛心」、留言和轉發。假如這些回饋都不復存在,我們還會有表達的衝動嗎? 這是否意味著,自我表達的需求其實是源於我們想要填補內心的孤獨感?當我們無法找到真實的連結時,表達成了一種代替性的方式——一種尋求共鳴、證明自己存在的手段。 然而證明自己的存在,究竟是因為「我思故我在」,或是因為「我有很多讚所以我存在」 這個問題將我們引向更深的思考:表達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回饋,表達是否仍具有意義? 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這種自我表達的衝突似乎會更為加劇。
我思故我在?
CHAT GPT、NOTION AI 、Claude 不同聊天模型的出現,甚至影像、音樂,假設你認為現在還不成熟,但我們試想十年後呢?這些內容的知識深度、廣度、文筆、創作性,都將比你的腦袋內的版本,優上不只一個檔次,那麼在這種狀況下,自我表達仍有意義嗎?
我有很多讚所以我存在?
SocialAI 是一個新的軟體平台,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讓你在一個完全由 AI 驅動的社交媒體環境中,你會有很多充滿了各種類型的 AI 聊天機器人,使用者可以選擇讓它們與自己辯論、攻擊,或者只是說些好話,避免了負面經歷。這些回饋給你滿足了虛榮心、帶來了陪伴,自我表達仍有意義嗎?
如果自我表達是為了定位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人工智慧將給這些人們,更多存在意義的混淆感--AI自動生成比你目前思想更有內容的文章,甚至提供 AI 驅動的社交回饋,表達不再需要人類的輸出與回應,自我表達仍有意義嗎?

表達的本質

PAUL GRAHAM 前陣子的文章,結論是:未來的世界只會分成會寫作與不會寫作的人,我很同意,但我也同時認為,這樣人工智慧技術的演進,只會讓我們更加專注在表達的本質--不是為了別人眼中自我形象的樹立,而完完全全是為了自己的成長。 在這樣極端環境下,不使用機器替代自己的思考,不使用機器給予自己虛假的回饋,本身就是一種宣示:當我表達時,不僅僅是為了被理解,而是在那個過程中認識自己。即便沒有人看見、聽見,我們仍會創作、寫作,自我表達將成為回歸自身的行為,幫助我們看見我們的內在,甚至讓我們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中找到一絲秩序和意義。 表達可能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存在於自己的意識中。
Related posts
試著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
post image
那些寫給過去我的話,特別是高中的我
post image
我是如何管理我的知識的
聯絡我 Contact
其他連結
Powered by Nota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