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7.8 / 10
短評:不拾人牙慧,偶爾提出耳目一新的觀點
前言
一直以來蠻喜歡閱讀關於筆記、閱讀、研究等知識方法論,起源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不聰明,因此常常到圖書館認真讀這方面的書,而後養成的習慣。
直到長大後,仍然對於如何高速學習、做筆記、生產力工具等方式,都還是很想要參考別人的方法,試試看是不是可以再更有效率(真貪心呀!)
Tiago Forte 應該算是在筆記、生產力等領域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之前就有看過另一本舊書「我的第二大腦」,這次再來看看它的新書有沒有新的花樣!
不需要費盡心思去處理筆記
PARA 方法,當然是這本書的最大賣點,它提出的問題,其實大部分人都有遇過:「當你的筆記越來越大,裡頭的資訊量越來越多,究竟該如何處理?」
該如何好好歸檔這些重要的筆記?作者提出的方法是:「PARA」以專案為導向的四重分類結構,但我在這裡不贅述,因為我再怎麼說,也不會有作者本人說的好,還是請大家有空去看看書!
但是!我覺得我學到最有趣的概念是:「不需要費盡心思去處理筆記」,儘管這是這本書的主題之一,但有趣的是我竟然學到我們並不需要用力去處理筆記的階層。
為甚麼不需要特地歸檔呢?
只有最簡單、最不費力的習慣才能夠持久。
1. 整理的最大陷阱之一,就是為整理而整理。
工作空間收拾得整整齊齊,或設計出漂亮的筆記,雖然能帶來滿足感,但這並不會創造價值。除非整理能幫助你進入平靜的心理狀態,激發你採取有效行動,否則整理本身並不具備任何內在價值。
2. 人工智慧的出現,使得搜尋方式變得更為方便
其中以現在的2024年為例,人工智慧的出現,勢必會使得資訊的搜尋方式重新轉移。過去需要分類才能搜索到的知識,現在只有小手一點,就能輕鬆存取之前的筆記。
- 資訊的價值在於其連結
資訊的價值在於其連結
不需要處理筆記,不僅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發展想法,更代表著關係鬆散的構想可以互相連結。
這本書不只認為不需要過度整理這些知識,更抨擊很多書的主張--每篇筆記必須有特定的框架。有時候,過度組織資訊會降低資訊的價值。
你可以把這些資料想像成一顆沙,比起一個非常秩序的結塊石團,我們更希望一個亂七八糟的沙坑,讓關係鬆散的構想可以混在這裡一起玩耍。
這種自由連結的方式,能夠激發更多創意和靈感。
結尾
這本書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文件、筆記或其他數位內容都是透過時間傳送給未來收件者的訊息。
在閱讀「成為自由人」時,也有提到,他寫書的原因就很像古代人在石板上刻字,留到現今我們一同進到洞窟裡面,欣賞當時他們留下來的故事與美。
筆記,某方面來說也是如此,就是在打包當下的記憶,將其送往未來。留存各種資訊,讓我們能夠有效的連結,創作出有趣的文章、觀點,乃至於留下當下的感受,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說因為作筆記當下所感受到的壓力所影響,比方說如何分類、歸納,進而導致自己捨棄作筆記的習慣,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這就是我閱讀完這本書後的一些感觸,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聯絡我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請在右下角點個笑臉:)